自上學時學英語,就對各式各樣的名稱翻譯產生濃厚的興趣。雖說一些名稱音譯與意譯已經屬于“約定俗成”,但是港臺與大陸的翻譯卻用著不同的標準,有些名字也根據不同的情況改得面目全非。
John為什么翻譯成約翰
這個問題從初中就困擾著我,直到20年后的今天,突然想起這個曾經的問題搜索了一下才知道答案。
約翰(John)是英美最常見的男子名之一,來源于希伯來語,意思是“上帝是仁慈的”。翻譯作“約翰”是因為約翰是古代猶太人習用的名字之一,如《圣經》中的施洗者約翰(John the Baptist)在當時的希伯來文中是 יוחנן(Johan),后在英語中轉為John,發音與“約翰”已相去甚遠。但德語仍保留了Johan的寫法和原來的發音。
Johnny翻譯成約翰尼,港臺那邊都是翻譯成強、強尼,以粵語發音來讀,很接近原音了。
我們知道以John為名的人物有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英國披頭士樂隊成員約翰·列儂、美國著名演員約翰·特拉沃爾塔、美國著名演員約翰·庫薩克等等。
但是一不小心,看到了john的中文翻譯:抽水馬桶;廁所……
心中猶如萬馬奔騰踐踏著我多年無知的認知和世界觀……
Coca-Cola的“蝌蝌啃蠟”
1927年,上海街頭悄然增加了一種飲料“蝌蝌啃蠟'"。古怪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這種飲料的銷售情況自然很差。
于是在第二年,這家飲料公司公開登報,用350英鎊的獎金懸賞征求譯名。最終,身在英國的一位上海教授蔣彝擊敗了所有對手,拿走了獎金。而這家飲料公司也獲得了迄今為止被廣告界公認為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樂。
Google的中文名“谷歌”
據說當年谷歌為了接地氣才用了“谷”字,寓意豐收。
谷歌大概以為這個譯名充滿中國式的田園詩意,實際情況是,它讓人聯想到七八十年代的農村。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
去年,當麥當勞改名“金拱門”時,我們都不淡定了。
且不說這名字土里土氣,簡直是有一種農村暴發戶的感覺……
那KFC也得跟上節奏直接改名“開封菜”吧,或改成大家喜歡聽的名字……
《泰坦尼克號》與《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為TITANIC常用的翻譯,TITAN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泰坦,象征著力量和龐大。ic是英國白星公司船名專用后綴,港澳臺、新加坡及廣東等地譯為“鐵達尼號”,這個音譯還是非常相近的。
《英雄本色》英文名《A Better Tomorrow》
吳宇森1986年的經典電影《英雄本色》,英文名為《A Better Tomorrow》,或許這是電影的主題曲“明天會更好”的翻譯吧,根據電影的情節來說,這種翻譯也有很高的意境:宋子豪出獄后決心棄暗投明,得到弟弟子杰的諒解,兄弟倆從此言歸于好。
《肖申克的救贖》臺譯《刺激1995》港譯《月黑高飛》
無法言語的感覺,讓我笑一會兒……
在1994年臺灣引進了一部比較賣座的片子《The Sting》(又叫《騙中騙》),就被譯成了《刺激》,此片榮獲1973年多項奧斯卡大獎。
《肖申克的救贖》在當年引進的時候,臺灣地區大概看了一下影片內容,覺得影片講的就是一個人的一個精明的騙局。認為內容和《騙中騙》(sting)內很相似,為了增加知名度,就直接安了一個“刺激1995”的名頭(意思就是《刺激》的1995年版)。
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為含有牢獄情節,被港臺翻譯成了《刺激1998》。
《變形金剛》角色譯名
對比《變形金剛》中角色在大陸香港兩地的譯名,大陸的翻譯如擎天柱、霸天虎、威震天等,用詞華麗兼有漢語的味道,而臺版則是諸如“無敵鐵牛”“迪西康族”這樣四不像的譯名,這讓內地網友難以理解這么古怪難記的名字有何好處。